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稳态的维持需要调节。请利用活鸡血完成下列与稳态调节有关的问题。
(1)为了验证血浆中的无机盐浓度对红细胞形态的影响,现提供加入柠檬酸钠溶液的活鸡血,生理盐水,10%NaCl溶液,蒸馏水,试管,滴管,显微操作器材等,请写出实验方法步骤,并预期结果。
A.方法步骤:
① ;
② ;
③ ;
④ 。
B.预期结果: 。
(2)为了研究血浆能否维持pH稳定,某同学将血浆等量分装到2支洁净的试管甲、乙中,分别测定pH值并记录,再向甲管中滴1滴5%的盐酸溶液,乙管中滴1滴1%的氢氧化钠溶液,振荡1min,再分别测定pH值并记录。
①试评价并完善此方案: 。
②有同学猜想血浆通过缓冲作用来维持pH的相对稳定,他获得相关证据的实验思路是:
。
(1)A.①取3支试管,编号甲、乙、丙,分别加入生理盐水、10%NaCI溶液、蒸馏水各2ml;
②在3支试管中分别滴人1滴活鸡血细胞液,振荡摇匀,放置5min;
③分别取3支试管内的混合液各1滴置于3张洁净的载玻片上(编号),做成临时装片
④显微镜检查红细胞的形态,并记录结果
B.生理盐水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形态;10%NaCl溶液中的红细胞皱缩;蒸馏水中的红细胞破裂
(2)①缺少对照。应再增设两个蒸馏水对照组,处理方法同甲、乙两组
②增设两个缓冲液对照组,处理方法同甲、乙两组。
科技工作者将柴油树种苗切割后分别种植在无菌的培养皿中,培养皿中的琼浆会先代替土壤,让小苗自然生长。将挑选变异特性明显的种苗栽入土中,期待它们给世界的惊喜。从这种柴油种子中榨取的油的结构与石油相似,只需稍加提炼和加工就能得到柴油。要是太空旅行过的柴油树苗真的能够把产量提高几倍,以后的柴油可以靠树“种”出来,它将成为一个改变世界的树种。
(1)在自然条件下,基因突变频率极低的原因是 ;
同时,基因突变还具有弊多利少性,其原因是 。
(2)太空育种常选用萌发的种子或试管苗作为供试材料,其原因是 。处于太空舱中的植物是否具有顶端优势现象?
(3)柴油树种子含有的“柴油”是植物细胞的代谢产物,与其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是 ;“柴油”的合成最终受 决定。若将培育出的高产、稳产柴油树品种进行推广种植,可通过 方法实现快速繁殖;其实,也可以尝试利用植物细胞培养来实现“柴油”的工业化生产,运用此项技术时,对柴油树的细胞培养将进行到(填编号) 。(供选内容:①→脱分化→②→再分化→③→④)
(1)DNA为双链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 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与环境条件已经取得了高度的协调,一旦发生突变就有可能破坏这种协调关系,对生物的生存不利。
(2)细胞分裂旺盛,易发生突变 ; 具有
(3)高尔基体、线粒体; 遗传物质(或答:基因); 植物组织培养; ②
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将绿色叶片放在暗处几小时,然后把此叶片一半遮光,一半曝光。经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成功地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请据此实验回答相关问题:
(1)在该实验中,萨克斯看到的现象是( )
A.叶片全变蓝 B.遮光一半变蓝 C.曝光一半变蓝 D.叶片全不变蓝
(2)萨克斯将绿色叶片先放在暗处几小时的目的是( )
A.将叶片中的水分消耗掉 B.将叶片中原有的淀粉消耗掉
C.增加叶片的呼吸强度 D.提高叶片对光的敏感度
(3)萨克斯对这个实验的设计具有很强的逻辑上的严密性,具体体现在 ( )
A.没有对照实验 B.本实验不需要设对照实验
C.曝光处作为对照实验 D.遮光处作为对照实验
(4)该实验中若曝光时间过长,遮光处经碘液处理后也呈现蓝色,其原因是 。
(5)该实验中叶片内含有的叶绿素等色素,会对碘液处理后表现出的蓝色造成干扰,影响实验现象的观察,为增强实验效果,对叶片应做怎样的处理? 。
(6)该实验除了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外,还成功地证明了 。
(1)C (2)B (3)D
(4)曝光处的淀粉可运输到遮光处。
(5)在碘液处理之前,将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内的色素溶解于酒精中,再用清水漂洗叶片。
(6)光合作用需要光照
材料一 线粒体DNA一般只通过母系遗传,是人们探索母系遗传的绝佳工具。科学家日前公布的一项研究解释了线粒体DNA拥有这一特性的机制。线粒体是细胞能量储存和供给的场所。精子的线粒体DNA在受精后不久分解,导致线粒体DNA只通过母系遗传。
材料二 美国科学家最近发明了一种新型的诊断芯片,能够发现早期的癌症病情。新发明主要是借助于对线粒体DNA(mtDNA)进行检测,从而达到发现特定癌症病变的目的。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线粒体上基因控制的遗传除了为母系遗传外,还具有 特点。
(2)线粒体DNA只通过母系遗传的原因是 。
(3)线粒体中发生的能量转换主要是 。
(4)有人观察到精子中的线粒体主要分布在鞭毛中部,分泌细胞中的线粒体聚集在分泌合成区。这表明 。
(5)关于线粒体的起源,有人认为是DNA和RNA从核中逸出被细胞质中的膜包裹形成;也有人认为是在生物进化过程中一些较大的细胞先后吞噬了几种原核细胞(如细菌)后形成。要判断上述两种观点哪个正确,你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寻找证据?(请列举两例)
(1)后代不出现一定的分离比例
(2)精子的线粒体DNA在受精后不久分解
(3)稳定的化学能转变成活跃的化学能和电能
(4)线粒体往往集中在细胞需要能量较多的部位
(5)①A、B中的DNA和RNA与核中的在形态、结构上相比较,
②对A、B中两层膜的成分相比较。
右图表示洋葱根尖处于有丝分裂细胞各阶段细胞核中DNA和细胞质中信使RNA含量变化。试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题中研究的细胞位于根尖哪一区域?____________,该区域的细胞中能产生ATP的细胞器有______ ______。
(2)本实验研究最可能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3)图示结果表明细胞核中染色单体的形成是在分裂间期的_______阶段完成的。
(4)曲线表明细胞分裂过程中核糖体功能最活跃的时期是_____________。分裂期的d、e阶段细胞质中mRNA明显减少,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另外,研究表明细胞的呼吸速率在细胞周期中(变)发生明显变化。分裂期对氧气的需求很低,而a阶段和c阶段的后期氧气吸收量都很高。c阶段后期耗氧多相当重要,它可以贮存相当多的_____________供应分裂期使用。
(1)分生区; 线粒体
(2)同位素标记法
(3)b
(4)分裂间期(或“a 、c”);
分裂期细胞核中DNA存在于高度螺旋化的染色体中,不能解旋、转录形成mRNA
(5)ATP(能量)
本卷还有27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该作品由: 用户何超胜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