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试题
当前位置:
学科首页
>
细胞的代谢
>
光合作用
>
试题详情
难度:
使用次数:187
更新时间:2021-1-1
纠错
1.

某科研工作小组为测定田间某种棉花的光合作用强度,设计如下方法:

实验原理:

1)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叶片合成的有机物的量

即:光合作用强度=有机物的量÷(叶片面积×光照时间)

25%的三氯乙酸能杀死筛管细胞(筛管是运输有机物的结构)

实验材料:

小纸牌、5%的三氯乙酸、分析天平、称量皿、记录表、纱布、刀片等

实验步骤:

第一步:晴朗天气在田间选定有代表性的棉花叶片20片,挂小纸牌编号120

第二步:将选定叶片的叶柄用5%的三氯乙酸点涂一圈,杀死叶柄筛管细胞。

第三步:按编号顺序分别剪下叶片对称的一半。依次夹入湿润的纱布中,贮于暗处,记作甲组:4小时后,                                            ,记作乙组。

第四步:返回实验室后,在同号叶片的对应位置各取12的两个叶块,将两组叶块分别置于两个称量皿中。

第五步:将两个称量皿中的叶片分别                        处理。

第六步:                                               

第七步:计算结果。

若实际测得甲组叶块的干重是a,乙组叶块干重是b,则

光合作用强度=                )÷(                ×4小时)

实验反思:

1)将叶柄筛管细胞杀死的目的是                                         

2)实验对象不是一片叶片而是20片叶片,目的是                       

3)引起甲、乙两组干重差异的主要化合物有                         

4)衡量光合作用强度的指标,除了本实验所用的干重物质外,还可以用             

5)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该实验的结果的大小可能受到                        等外界因素的影响(答出两个即可)。

查看答案
题型:综合题
知识点:光合作用
下载试题
复制试题
【答案】

1)第三步:再按编号顺序分别剪下对称的另一半,依次夹入湿润的纱布中

第五步:高温烘干若干小时

第六步:在分析天平上称重,记录数据

第七步:b-a  202

实验反思:(1)阻止实验叶片的光合作用产物输出

2)减少误差

3)糖类

4)氧气的释放或二氧化碳的吸收量

5)温度   二氧化碳浓度   矿质元素       光照

=
考点梳理:
根据可圈可点权威老师分析,试题“ ”主要考查你对 光合作用的过程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资料梳理”如下:
◎ 光合作用的过程的定义

光合作用过程:

1、光合作用的概念: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光合作用图解:


3、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及各元素去向

◎ 光合作用的过程的知识扩展

(1)光合作用过程图:

氮能够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的原因是:氮是许多种酶的组成成分光合作用的场所:光合作用第一个阶段中的化学反应,必须有光才能进行。在类囊体的薄膜上进行;光合作用的第二个阶段中的化学反应,有没有光都可以进行。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
(2)玉米是C4植物,其维管束鞘细胞中含有没有基粒的叶绿体,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暗反应。C4植物主要是那些生活在干旱热带地区的植物。
①四碳植物能利用强日光下产生的ATP推动PEP与CO2的结合,提高强光、高温下的光合速率,在干旱时可以部分地收缩气孔孔径,减少蒸腾失水,而光合速率降低的程度就相对较小,从而提高了水分在四碳植物中的利用率。
②二氧化碳固定效率比C3高很多,有利于植物在干旱环境生长。C3植物行光合作用所得的淀粉会贮存在叶肉细胞中;而C4植物的淀粉将会贮存于维管束鞘细胞内,维管束鞘细胞不含叶绿体。

(3)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条件:温度、CO2浓度、光照强度、叶片面积等。
(4)光合细菌:利用光能和二氧化碳维持自养生活的有色细菌。光合细菌(简称PSB)是地球上出现最早、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具有原始光能合成体系的原核生物,是在厌氧条件下进行不放氧光合作用的细菌的总称,是一类没有形成芽孢能力的革兰氏阴性菌,是一类以光作为能源、能在厌氧光照或好氧黑暗条件下利用自然界中的有机物、硫化物、氨等作为供氢体兼碳源进行光合作用的微生物。光合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土壤、水田、沼泽、湖泊、江海等处,主要分布于水生环境中光线能透射到的缺氧区。

◎ 光合作用的过程的知识对比
光反应与暗反应的比较:

项目 光反应(准备阶段) 暗反应(完成阶段)
场所  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  叶绿体的基质中
条件 光、色素、酶、水、ADP、
Pi
 多种酶、[H]、ATP、CO2、C5
物质变化
能量的变化 光能转变成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变成(CH2O)中稳定的化学能
相互联系 光反应产物[H]、ATP为暗反应提供还原剂和能量;暗反应产生的ADP、Pi为光反应形成ATP提供了原料
 
◎ 光合作用的过程的知识点拨
易错点拨:

1、光合作用总反应式两边的水不可轻易约去,因为反应物中的水在光反应阶段消耗,而产物中的水则在暗反应阶段产生。
2、催化光反应与暗反应的酶的分布场所不同,前者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后者分布在叶绿体基质中。
◎ 光合作用的过程的知识拓展
知识拓展:

1、氮能够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的原因是:氮是许多种酶的组成成分光合作用的场所:光合作用第一个阶段中的化学反应,必须有光才能进行。在类囊体的薄膜上进行;光合作用的第二个阶段中的化学反应,有没有光都可以进行。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
2、玉米是C4植物,其维管束鞘细胞中含有没有基粒的叶绿体,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暗反应。C4植物主要是那些生活在干旱热带地区的植物。
①四碳植物能利用强日光下产生的ATP推动PEP与CO2的结合,提高强光、高温下的光合速率,在干旱时可以部分地收缩气孔孔径,减少蒸腾失水,而光合速率降低的程度就相对较小,从而提高了水分在四碳植物中的利用率。
②二氧化碳固定效率比C3高很多,有利于植物在干旱环境生长。C3植物行光合作用所得的淀粉会贮存在叶肉细胞中;而C4植物的淀粉将会贮存于维管束鞘细胞内,维管束鞘细胞不含叶绿体。

3、光合细菌:利用光能和二氧化碳维持自养生活的有色细菌。光合细菌(简称PSB)是地球上出现最早、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具有原始光能合成体系的原核生物,是在厌氧条件下进行不放氧光合作用的细菌的总称,是一类没有形成芽孢能力的革兰氏阴性菌,是一类以光作为能源、能在厌氧光照或好氧黑暗条件下利用自然界中的有机物、硫化物、氨等作为供氢体兼碳源进行光合作用的微生物。光合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土壤、水田、沼泽、湖泊、江海等处,主要分布于水生环境中光线能透射到的缺氧区。
◎ 光合作用的过程的教学目标
1、理解光合作用的全过程 。
2、了解有关光合作用的实验。
◎ 光合作用的过程的考试要求
能力要求:掌握/应用
课时要求:1
考试频率:必考
分值比重:1

登录并加入会员可无限制查看知识点解析

类题推荐:
光合作用
难度:
使用次数:140
更新时间:2021-07-13
加入组卷
1.

 

把一株绿色植物移到含C18O2的空气中,18O在植物体内最早出现在

 

AC6H12O6           B.三碳化合物        CH2O                    D.丙酮酸

题型:选择题
知识点:光合作用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加入组卷
进入组卷
下载知识点
知识点: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晨阳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2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