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 Ⅰ 表示细胞分裂过程中核 DNA 的数目变化,图 Ⅱ 表示二倍体生物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 Ⅰ 中染色体数目加倍发生在 ①②④⑤ 4 个时期
B .图 Ⅰ 中只有 ③⑥⑦ 时期的染色体数目与核 DNA 数目相等
C .图 Ⅱ 中 ab 段细胞的染色体中一定不存在同源染色体,仅 bc 段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
D .图 Ⅱ 中 e 的产生是受精作用的结果, fg 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 ∶ 核 DNA 数目= 1∶1
D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图 Ⅰ 中 m 表示有丝分裂过程, n 表示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数目加倍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 Ⅱ 中 a ~ e 表示减数分裂过程,其中 b ~ e (不包括 e 对应的时刻)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都没有同源染色体。
【详解】 A 、着丝粒分裂时染色体数目加倍,而着丝粒分裂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即图 I 中 ②⑥ 两个时期, A 错误;
B 、图 I 中只有 ③ (有丝分裂末期)和 ⑦ (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时期的染色体数始终与核 DNA 数相等, B 错误;
C 、减数第一次分裂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因此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即图 II 中 be 段(包含 bc )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 C 错误;
D 、图 Ⅱ 中 e 的产生是受精作用的结果, fg 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此时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核 DNA 数目 =1 : 1 , D 正确。
故选 D 。
前期 | 中期 | 后期 | ||
有丝分裂 | 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必定成对) | ![]() 不联会 |
![]() 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 |
![]() 着丝点分裂 |
减数第一次分裂 | 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必定成对) | ![]() 联会 |
![]() 四分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 |
![]() 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
减数第二次分裂 | 无同源染色体(染色体可以不成对) | ![]() 无同源染色体 |
![]() 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 |
![]() 着丝点分裂 |
项目 | 有丝分裂 | 减数分裂 | |
不同点 | 母细胞 | 体细胞或原始生殖细胞 | 原始生殖细胞 |
染色体复制 | 一次,有丝分裂间期 | 一次,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 |
细胞分裂次数 | 一次 | 两次 | |
同源染色体行为 | 有同源染色体,但无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四分体,不出现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及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 有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四分体,出现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及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 |
子细胞的数目 | 2个 | 雄性4个,磁性为(1+3)个 | |
子细胞的类型 | 体细胞 | 生殖细胞(精细胞或卵细胞) | |
最终产生子细胞染色体数 | 与亲代细胞相同 | 比亲代细胞减少一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 |
子细胞核的遗传物质组成 | 几乎相同 | 不一定相同(基因重组形成多种配子) | |
子细胞中可遗传变异的来源 | 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 |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 |
染色体及DNA数量的变化 | ![]() |
![]() | |
相同点 | 染色体都复制一次;出现纺锤体,均有子细胞产生,均有核膜、核仁的消失与重建过程;减数第二次分裂和有丝分裂相似,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染色体 | ||
意义 | 使生物的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特性的稳定性 |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维持了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 |
知识拓展:
1、AaBb(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产生配子情况
产生的配子种类 | 说明 | |
一个精原细胞 | 4个,2种(AB、ab或Ab、aB) | 植物产生配子的结论,与动物大致相同(区别仅在于:一个花粉母细胞产生的精子数量是8个,比动物要多) |
一个雄性个体 | 4n个,4种(AB、ab、Ab、aB) | |
一个卵原细胞 | 1个,1种(AB或ab或Ab或aB) | |
一个雌性个体 | n个,4种(AB、ab、Ab、aB) |
分裂方式 | 变异类型 |
无丝分裂 | 基因突变 |
有丝分裂 | 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 |
减数分裂 |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
登录并加入会员可无限制查看知识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