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发现中,以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为理论基础的是( )
A .遗传因子控制性状 B .基因在染色体上
C . DNA 是遗传物质 D . DNA 半保留复制
D
【分析】 1 、 DNA 分子复制的特点:半保留复制;边解旋边复制。
2 、 DNA 分子复制的场所: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
3 、 DNA 分子复制的过程: ① 解旋: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 ② 合成子链:以解开的每一条母链为模板,以游离的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有关酶的作用下,各自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 ③ 形成子代 DNA :每条子链与其对应的母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从而形成 2 个与亲代 DNA 完全相同的子代 DNA 分子。
4 、 DNA 分子复制的时间: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详解】 A 、孟德尔利用假说 — 演绎法提出了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总结出了分离定律,并未以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为理论基础, A 不符合题意;
B 、萨顿根据基因与染色体的平行关系,运用类比推理法得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推论,并未以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为理论基础, B 不符合题意;
C 、艾弗里、赫尔希和蔡斯等科学家,设法将 DNA 和蛋白质分开,单独、直接地研究它们的作用,证明了 DNA 是遗传物质,并未以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为理论基础, C 不符合题意;
D 、沃森和克里克成功构建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并进一步提出了 DNA 半保留复制的假说, DNA 半保留复制,以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为理论基础, D 符合题意。
故选 D 。
序号 | 类型 | 计算公式 |
1 | 患甲病的概率m | 则非甲病概率为1-m |
2 | 患乙病的概率n | 则非乙病概率为1-n |
3 | 只患甲病的概率 | m(1-n) |
4 | 只患乙病的概率 | n(1-m) |
5 | 同时患两种病的概率 | mn |
6 | 只患一种病的概率 | m(1-n)+n(1-m) |
7 | 患病概率 | 1-(1-m)(1-n) |
8 | 不患病概率 | (1-m)(1-n) |
登录并加入会员可无限制查看知识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