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火蚁是一种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原分布于南美洲,现已成为世界性的外来危害物种,2011年我国华南地区也陆续出现蚁情.
(1)红火蚁入侵华南某地后,由于 、 、
而迅速蔓延,短期内呈现出“J”型增长.由于地理隔离,多年后该种群与原分布地种群的 会出现差异,最终可能导致生殖隔离.
(2)乙酰胆碱是一种神经递质,能引起肌细胞收缩,发挥作用后会被乙酰胆碱酯酶水解.辛硫磷是一种有机磷杀虫剂.如表为实验测定的不同品级红火蚁的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和辛硫磷致死剂量的平均值.请回答:
品 级 | 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 (nmol/(min?头) | 辛硫磷的致死剂量 (ug/mL) |
工蚁 | 0.23 | 1.04 |
兵蚁 | 0.35 | 2.06 |
有翅雄蚁 | 0.05 | 7.38 |
有翅雌蚁 | 14.895 | 9.39 |
蚁后 | 8.31 | 7.81 |
同一蚁巢中所有各品级的红火蚁统称为一个 .若红火蚁种群死亡率如图中曲线Ⅱ,出生率如曲线Ⅰ,则该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其生活环境的容纳量的时间是 .
(3)喷洒辛硫磷后,红火蚁因肌肉持续收缩而死亡,结合题干信息,推测辛硫磷可能的杀虫机理是 .有同学认为,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越高的红火蚁,需要施加的辛硫磷剂量越大,其他同学根据表中数据认为这个实验结论不正确,他们的理由是 .
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
A.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珍稀动植物
B.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方式
C.生物多样性价值中的旅游观赏价值属于间接价值
D.报护的生物多样性就是禁止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
如下图所示,A、B、C、D、E、F各代表一种生物种群,下列对该图分析合理的是
①该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 ②图中C种群获得的能量占A种群能量的10%~20% ③E和F存在着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④若D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则E种群密度有可能逐渐增大
A.有一种说法错误 B.有两种说法错误 C.有三种说法错误 D.以上说法都错误
下图1是将灰喜鹊引入某生态系统后,研究人员连续10年调查其种群数量的变化,绘制成的λ值变化曲线。图2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请据图回答:
(1)灰喜鹊从第1年至第6年种群的数量变化是 ,A、B、C三点时的种群数量相比,最多的是 ,最少的是 。
(2)调查灰喜鹊的种群密度采用标记重捕法,若有部分个体的标志物脱落,则会导致调查结果 。
(3)图2食物网中,草所固定的能量通过 条食物链传递给鹰。该生态系统除了图2所示成分外,还具有 。
(4))图2生态系统中的一条蛇吞了一只鼠,正常情况下,蛇能够同化这只鼠体内能量的
(填字母)。A.10%以下 B.10%~20% C.20%以上
(5)很多城市和单位为了美化环境,,清除多种本地野生植物,扩大某种观赏植物的种植面积,此举将导致生物___________降低。
图甲表示某温带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和部分物质流,图乙表示某种群迁入该生态系统一定时间内λ值和时间的关系。请据图回答:
(1)从图甲分析,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是通过 过程进入生物群落,图中“”表示生态系统的 ;生态系统中能量是不能循环流动的,原因是 不能被生物体用于合成有机物。
(2)由图乙可知,该种群在第 年时,达到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当种群在第10~30年时期内,种内斗争的变化趋势是 。若要保护该物种,最好的保护措施是 。
(3)与西双版纳的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 ,原因是 能力弱。若此草原正向着森林群落演替,在演替过程中,群落利用 的能力显著提高了。
(4)在该生态系统中发现了一种抗逆基因。若将其用于培育优良的作物新品种,则利用了其 价值。
(5)草原上狮子与羚羊可根据对方的气味进行猎捕和躲避猎捕,说明 能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蚯蚓是森林中的土壤动物之一,主要以植物的枯枝败叶为食。为探究蚯蚓对森林凋落物的作用,研究者做了如下实验。
(1)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称为____________。从生态系统的成分角度看,蚯蚓属于__________,从生态系统的功能角度看,蚯蚓的行为促进了___________________。
(2)研究者选择4个树种的叶片做了不同处理,于6~9月进行了室外实验。每种叶片置于两个盆中,与土壤混合均匀,将数目相等的蚯蚓置于其中饲养,统计蚯蚓的食物消耗量,结果如下表。
单位体重蚯蚓日平均食物消耗量(mg/(g﹒d))
不同处理 | 蒙古栎 | 杨 | 红松 | 白桦 |
未分解叶 | 2.44 | 5.94 | 4.79 | 7.30 |
半分解叶 | 7.20 | 9.42 | 8.71 | 5.23 |
①实验所选择蚯蚓生长状况基本一致,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排除土壤中原有动物和微生物对实验的影响,应该在实验前对土壤进行____________ 处理。
②据表分析,蚯蚓对半分解叶的消耗量明显_________未分解叶的消耗量,在不同叶片中,对________________最为喜好。由此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是影响蚯蚓摄食偏好的主要因素。
(3)依据上述实验分析,若在红松林和蒙古栎林中种植一些杨树,有利于增加_____________的数量和种类,增加整个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
为了研究污染物对乌鱼塘中生物的影响,一组学生开展了研究性学习。他们选取了该池塘中的5种不同生物,并对其食物进行分析,结果如下表:
泥鳅 | 水蚤 | 小球藻 | |
乌鱼 | √ | ||
河蚌 | √ | ||
泥鳅 | √ | √ | |
水蚤 | √ |
(1)乌鱼与泥鳅之间存在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它们属于两个不同物种。
(2)根据上表分析,水蚤和泥鳅的关系是____________。
(3)在整个生长季节,流经各部分能量数值(单位:kJ)
如下表。乌鱼能从鱼塘获取能量的量是________kJ。(2分)
太阳能 | 光合效率 | 能量传递效率 | 水蚤 | 河蚌 |
1010 | 1% | 10% | 106 | 106 |
(4)调查池塘中乌鱼的种群密度可以釆取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池塘中____________
两种生物减少可使乌鱼的种群密度上升。
(5)油漆和塑料中的多氯联苯是一种不易降解和排出体外的污染物,请用食物链(食物网)描述小球藻吸收该物质后,多氯联苯进入乌鱼体内的途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_______的形式进行。
(7)该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_ ___ (抵抗力/恢复力)稳定性更高。
(8)利用信息素防治害虫,则信息素属于生态系统的_______信息;
“率”是指两个相关的数在一定条件下的比值,有关生物学中几个“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对种群的大小和种群密度起决定作用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B.种群数量变化的“J”型曲线中,能保持稳定的是种群增长率
C.生态农业的建立,提高了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适当降低温度可以降低绿色植物的细胞呼吸速率
如图是描述生命现象的模型(部分),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若A代表人体记忆B淋巴细胞,a为抗原刺激,则b、c可分别代表B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形成
B.若A代表人体下丘脑,a为性激素,则b、c可分别代表促性腺激素和生长激素
C.若A代表棉铃虫种群,a为诱捕雄虫,则b、c可分别代表性别比例失调和种群密度降低
D.若A代表草原,a为过度放牧,则b、c可分别代表土地荒漠化和生物多样性提高
南极洲的菲尔德斯半岛是研究南极洲生态系统及生物资源的理想之地。自1985年2月在岛上建立长城站以来,我国科学家对该地区进行了多年的多学科综合研究,从而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下图是关于菲尔德斯半岛某生态系统的部分研究资料,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 |
![]() |
⑶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有_______________,贼鸥与企鹅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
⑷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⑸假设在食物充足的条件下,贼鸥不以尸体为食,且等比例地捕食各种生物,则贼鸥增重3kg,至少需要消耗念珠藻__________kg。
下图是生态学家高斯用含好氧细菌和酵母菌的培养液培养大草履虫和尾草履虫的实验结果,同时发现混合培养时尾草履虫主要分布在试管上部而大草履虫主要分布在试管下部。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统计草履虫数量时,需要每天定时记录
B.该实验需设置重复实验,减小误差
C.培养液种类或体积的改变可导致草履虫数量的最大值发生改变
D.混合培养时尾草履虫与大草履虫没有竞争
植物体内的脂肪有饱和脂肪与不饱和脂肪,前者凝固点较高,后者凝固点较低。植物在严寒来临之际,体内物质发生一定变化,其中正确的是
A.耐寒植物在低温下合成的不饱和脂肪较少
B.经抗寒锻炼后,细胞中的不饱和脂肪含量会增加
C.经抗寒锻炼后,体内可溶性糖含量将减少
D.低温时植物细胞呼吸作用加强产热量增多
下列调节过程不属于负反馈调节的是
A.人体血糖浓度上升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加,导致血糖浓度降低
B.在一些酶促反应中,反应终产物过量会导致酶的活性下降
C.大量猎杀草原上的食肉动物,导致食草动物的数量先升后降
D.湖泊受污染后鱼类数量减少,鱼体死亡腐烂进一步加重污染
研究发现,每升天然水中含0.01毫克汞或者0.1毫克的杀虫剂,就会对人体造成危害。某研究小组开展了对某湖泊中环境问题的研究,他们首先选取了该湖泊中5种不同的生物A、B、C、D、E,并对其进行消化道内食物组成的分析;然后又请当地湖泊研究所的专家对这5种生物体内2种污染物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如下表所示。分析回答:
(1)表中生物可能形成的食物链(网)为 (用字母和箭头表示),河蚌(B)和水蚤(E)的关系是 ,食物链上相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
(2)若C中的能量不变,将B的食物比例由C:E=1:1调整为2: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该生态系统传递给B的能量是原来的 倍。
(3)图2为该湖泊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示意图,甲、乙、丙、丁代表生态系统的4种成分,丁指 ,其主要来源除图中所示过程外,还有 ;图中以CO2形式流动的是 (填序号);该生态系统中丙为 。
将培养有水绵的培养皿置于黑暗中一段时间,并阻止氧气进入,此时只有严格厌氧菌生长。当水绵被通过分光镜获得的单色光光束照射时(见下图),藻丝上细菌聚集最多的部位是
A.1,3 B.2,3 C.3,4 D.1,4
除了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以外,能够进行碳素同化作用的还有细菌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用下表表示。综合上述三种情况,碳素同化作用的总方程式(通式)应当是
类型 | 碳来源 | 能量来源 | 氢来源 |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 | CO2 | 光 | 水 |
细菌光合作用 | CO2 | 光 | 硫化氢等 |
化能合成作用 | CO2 | 化学能 | 水等 |
在下图所示氮循环途径中,关于①、②、③、④四类生物的新陈代谢类型的叙述错误的是
A.①为异养需氧型
B.②为自养厌氧型
C.③为自养需氧型
D.④为自养需氧型
下图是表示①②③④四个框图内所包括生物的共同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框图①内都是原核生物,且都能进行有丝分裂,遗传都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B.框图②内的生物都不含叶绿素,且都是分解者,都能进行有氧呼吸
C.框图③内的生物都具有细胞结构,且都有细胞壁,基因上都有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
D.框图内④内的生物都是异养生物,且都能分裂生殖,都能够进行固氮
在l.5×108 年前(用150MaBP 表示)的沉积物中发现了已灭绝的剑尾动物。对每个个体背甲的长宽比都进行了测量。长宽的比值用S 值表示。在下图中,P 曲线表示150MaBP 时该动物S 值的分布,在l00MaBP 的沉积物中,在3个不同地点发现了3个不同剑尾动物的群体。
图中a、b、c 分别表示3 种动物群体中S值的分布情况。那么,在a、b、c个群体中,哪一群体最可能出现新种?在发现剑尾动物的3个地区中,哪一地区的环境最可能保持不变?请从表中A、B、C、D 选项中选择正确的一项。
选项 | A | B | C | D |
新种形成 | b | c | c | B |
环境不变 | a | c | a | b |
在探究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实验中,某小组设计的采集小动物的装置如下图所示正确的说法是
A.利用土壤动物的趋光性
B.灯罩的功能是防止昆虫逃跑
C.金属筛网阻止小动物向下移动
D.广口瓶中需要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